前言
眼下正值春耕時節,各式“新科技”紛紛亮相。
機器人摘果
無人機播種
智能工廠育秧
......
硬核“新農人”們
活躍在廣袤的田間地頭
看看它們如何大顯身手
無人機“旱播種” 10分鐘種了7畝稻
眼下,全國各地的農田里正上演著一場“機器人大作戰”。我們先來看看田間地頭現在多了哪些新機器人?
昔日“高大上”的植保無人機,如今已悄然進入各地的田間地頭,成為農戶們的“好幫手”。
“在田地里來回穿梭”“10分鐘就能播種近7畝地”......在廣東陽春市的田間地頭,一架無人機在田間來回穿梭,很快就把種子均勻播種在土地里。工作人員動動手指就能遙控滿載稻種的無人機升空,沿著田地均勻撒種,僅用10分鐘,就完成了近7畝地的播種任務。
“這是無人機旱播技術,將種子飛播入田,等種子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實現萌芽、出苗,再引水進田。”工作人員介紹說,去年他們也采用了無人機旱播播種,畝產375公斤干稻谷,相比傳統插秧產量相差無幾。但“飛播”一個人一天能播種近300畝水稻,每畝的人工成本約15元。
自動摘果機器人 24小時不休息
隨著智能化設備的發展,越來越多的“新科技”亮相春耕,幫助農戶更好地節約成本,提高產量。由南京農業大學團隊研制的智能化裝備,讓草莓的采摘更智能便捷。它采用的視覺和機器學習技術可自動識別和定位成熟的草莓,然后使用機械臂和夾爪等工具將其采摘下來,最后將采摘的草莓放置在收集箱中。
工作人員說:“草莓采摘機器人可以全天候作業,24小時不休息,縮短采摘周期的同時,也減少人工采摘時對草莓造成的損傷,提高了草莓的品質和產量。”
所以說,你吃的草莓很可能不是“人”摘的哦。
秧苗坐“電梯” 智能化助力春耕育秧
今年的春耕生產中,育秧過程也升級了“新版本”。我們在重慶永川區智能育秧工廠生產車間內可以看到,20套嶄新的循環運動式育苗床擺放整齊,春耕里的水稻秧苗坐上了“電梯”。
這個智能育秧工廠集稻種精選、浸種催芽、集中育秧為一體,可實現調溫、調濕、補水等完全自動化、智能化,一次性可育苗3000多畝,最終完成水稻育秧的工業化、智能化生產。
工廠負責人說:“我們的育秧基地,現在可以控制它的溫度、濕度還有采光。溫度濕度控制好后,秧苗的病蟲害就少很多了。”永川區計劃在今明兩年內增建兩個智能化育秧工廠。通過智能育秧工廠的建設,實現多批次機械化、規模化、市場化育苗,開辟農業增效、農民增收新路徑。
不論是“無人機植保”又或是“自動摘果機器人”等“新農具”,都是我國農業機器人不斷發展的縮影。隨著我國農業生產智能化、數字化、科技化水平穩步提升,必將為傳統農業注入新的活力。
來源:網絡
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,請聯系刪除